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都否定了人活着的意义,认为人是被动地来到了这个世界,然后在这个世界做着没有意义的事情,活着就是活着,最终只能走向死亡。这很像一个很经典的悖论,生的对立面是死吗?诡辩者认为不是,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开始死亡了,我们一直都在朝着死亡前进,所以我们是在前往死亡的路上,即我们正在死亡。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虽然人的一生看似漫长,但是跟历史长河与浩瀚无尽的宇宙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那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来活过这短暂的一生呢?
我认为,为了什么而活着,是一个人的基本问题,它是对自身所有问题的终极回答,十分重要。比如说,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出来工作?回答是为了挣钱,那为什么要挣钱?为了自己的生活,那为什么要生活?为了活着!人所做的众多事情,即便自己不喜欢,即便会花费自己大量的精力、大量的时间也要去做的事情,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活着,那活着是为了什么?
为了家人、爱人或者朋友?不对,人不能先为别人而活,人得先为自己而活,诚然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的人生会多很多意义,但是这是社会以及自己的身份给予自己的,是我们被动接受的意义,如果只有这些,当这个看似牢固的世界崩塌时,人就毁了。这一定不是我活着的目的。
惧怕死亡,所以活着?不对,死亡有很多种安静的方式,并不会让人难受,这并不是我们选择活着的原因。
舍不得放弃当前拥有的一切?不对,那当我失去了这一切的时候,我就应该死亡吗?
佛教认为,我们无法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来回答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个问题,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客观世界太过于复杂,迷境太多,歧路彷徨,二是众生的心识意念变化多端,疑虑重重,信心不定。贪嗔痴慢疑,烦恼心乱杂,人的心无法做到清净和安宁,杀盗淫妄酒,财色名食睡,诸恶行恶习不能戒除。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的肉体感官,只感到了眼前这个世界的有形有相。目迷五色,口爽五味,耳醉五音,七情六欲,颠倒妄想,生诸烦恼,无一满足。最后只剩一个“苦”字,只见一个“死”字,毫无价值意义可言。名、利、情、场面一阵子,最后还是一个“毕竟空”,还是一个“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要知道这个物质世界环境只是供你使用,而不是供你无尽地占有,你就应该放下贪欲执着,不去招惹不必要的烦恼。
之前看过塔拉· 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也了解过一些纳粹集中营里发生的故事,还有以前小学学习的《小萝卜头》的文章,他们在最最绝望的地方,依旧没有自暴自弃,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坚持活着,是什么给了他们希望?我认为他们坚信的一定是抛开了所有一切的迷境之后的最终的我想要的答案。
如果说,人的一生跟历史长河相比都只是沧海一粟,人的一生及其短暂,那么是不是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不是,一定要记住的是过去即永恒,阿飞正传里边有一句经典台词,“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得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事实,没有任何人或者事物能够改变,即使地球毁灭,宇宙爆炸,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